缺血性肠病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方式预防。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及长期便秘等。
1、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等药物控制动脉硬化发展,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水平。
2、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增加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肠道负担。
3、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久坐不动,每周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3-5次,保持规律作息以减少血管痉挛风险。
4、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肠镜检查,通过血管超声筛查腹腔动脉狭窄,及早发现肠道供血异常征兆。
出现持续腹痛、便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日常可适量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帮助维护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