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凝血功能障碍多数可以治愈或有效控制,治疗效果与病因类型、干预时机及个体差异有关,主要分为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异常、药物继发性出血倾向、严重肝病相关凝血障碍等类型。
1、遗传性病因血友病A/B等遗传性疾病需终身补充凝血因子,家长需定期带孩子输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Ⅸ制剂,急性出血时可使用氨甲环酸止血,同时避免剧烈运动。
2、获得性异常维生素K缺乏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家长需遵医嘱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日常加强绿叶蔬菜摄入,新生儿期需预防性补充维生素K。
3、药物因素华法林过量可用维生素K拮抗,严重出血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家长需严格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避免擅自调整抗凝药剂量。
4、肝脏疾病肝硬化患儿需补充冷沉淀和血浆改善凝血功能,同步治疗原发病,家长需观察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出血征兆,限制坚硬食物摄入。
建议定期检测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避免外伤风险活动,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西蓝花、菠菜等食物,所有治疗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