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后疼痛加重可能与局部组织反应、操作手法不当、个体敏感差异、潜在疾病加重等因素有关,通常可通过观察休息、调整针刺方案、药物缓解等方式处理。
1、局部反应针刺刺激可能引发局部微小损伤或炎症反应,导致短暂性疼痛加重,一般48小时内自行缓解,可冷敷减轻不适,避免揉搓施针部位。
2、手法因素针刺深度或强度超过个体耐受度时可能激惹神经末梢,出现放射性疼痛,需由医师评估后减少刺激量或更换穴位,必要时使用布洛芬等镇痛药物。
3、体质差异痛觉敏感人群或疲劳状态下接受针灸易出现疼痛放大现象,建议治疗前充分沟通耐受度,配合医师选择适宜针具,疼痛明显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
4、疾病进展原有筋膜炎、神经卡压等疾病可能在针灸后出现一过性症状激惹,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病情恶化,疼痛持续需联用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
针灸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局部出现淤青可热敷促进吸收,若疼痛超过3天或伴发热需及时复诊排查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