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出血通常由毛细血管损伤、凝血功能障碍、针刺过深、局部血管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压迫止血、冷敷、消毒处理、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
1、毛细血管损伤针灸时刺破浅表毛细血管可能导致少量渗血,表现为针孔处点状出血。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5分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无须特殊处理。
2、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或服用抗凝药物者易出血不止。可能与血友病、肝病等因素有关,常伴牙龈出血等症状。需延长压迫时间至15分钟,必要时检测凝血功能。
3、针刺过深操作不当刺入肌层血管会导致较多出血。立即停止针灸,冰袋冷敷10分钟收缩血管,出血量大时需加压包扎。
4、局部血管异常血管瘤或静脉曲张部位针灸易引发出血。通常表现为喷射状出血或皮下血肿,需专业医生进行血管结扎等处理,避免揉搓患处。
针灸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热浴,观察出血是否反复,出现肿胀疼痛加剧需及时复查。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