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出血通常由毛细血管损伤、凝血功能异常、针刺过深、局部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压迫止血、冷敷、消毒包扎、就医处理等方式应对。
1、毛细血管损伤针灸时刺破浅表毛细血管可能导致轻微渗血,表现为针孔周围点状出血。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5分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无须特殊处理。
2、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或服用抗凝药物者易出现持续渗血。可能与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有关,伴随牙龈出血等症状。需延长压迫时间至15分钟,必要时检测凝血功能。
3、针刺过深操作不当刺入肌层血管会导致较多出血,伴随局部肿胀疼痛。需立即冰敷减少血肿形成,消毒后加压包扎,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
4、血管畸形罕见情况下局部存在血管瘤或动静脉瘘,表现为喷射状出血。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有关,需立即指压近心端血管并急诊就医。
针灸后避免立即沐浴或剧烈运动,观察30分钟无出血方可离开。反复出血或血肿持续增大时需排查血液系统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