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苹果核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主要与其中含有的氰苷类物质有关。苹果核中含有少量氰苷,在咀嚼或消化过程中可能转化为氢氰酸,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日常吃苹果时应避免咀嚼果核,但偶尔误食少量通常不会引发严重问题。
苹果核中的氰苷在完整状态下相对稳定,直接吞咽未破碎的果核通常不会释放有毒物质。人体消化系统对完整果核的分解能力有限,多数情况下未嚼碎的果核会随粪便排出体外。苹果果肉与果核之间的白色部分不含氰苷,可安全食用。正常食用苹果时剔除果核即可有效规避风险,无需过度担忧微量氰苷的影响。
若大量咀嚼苹果核可能导致氰苷集中释放,氢氰酸会抑制细胞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儿童因体重较轻更易受到毒性影响,家长需注意避免让孩子接触果核。食用苹果后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使用亚硝酸钠注射液、硫代硫酸钠注射液等解毒药物。
除苹果核外,樱桃、杏、桃等蔷薇科水果的果核也含有氰苷,食用时均需注意去核。日常可通过多样化饮食减少单一食物风险,苹果去皮去核后每天食用1-2个较为适宜。储存苹果时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果核霉变产生额外毒素。若发现苹果果肉有苦味或果核变色,应立即停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