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苹果时通常不建议食用果核。苹果核含有微量氰苷类物质,咀嚼或压碎后可能释放氢氰酸,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苹果核外层的木质结构在完整吞咽时通常不会释放有害物质,因为人体无法消化该结构。但若咀嚼果核,其内部的氰苷类成分可能被水解为氢氰酸。氢氰酸会抑制细胞呼吸作用,一次性摄入过多可能引发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日常吃苹果时偶尔误吞几粒完整果核无须过度担心,人体代谢系统能处理微量毒素。建议食用前去除果核,特别是给幼儿食用时需将苹果切块去核,避免噎呛风险。苹果果肉富含果胶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
苹果核中的氰苷也存在于其他蔷薇科植物的种子中,如樱桃核、桃核等。这些果核的坚硬外壳能有效阻隔消化液,完整吞咽时毒性物质不易释放。但榨汁时若将果核打碎,可能增加毒素溶出风险。商业果汁生产过程中会去除果核并控制加工温度,家庭自制果汁建议人工去核后再操作。苹果皮与果肉交界处的营养物质最丰富,建议充分清洗后连皮食用,可获取更多多酚类抗氧化物质。
养成去核食用的习惯能完全规避潜在风险。若误食大量压碎果核后出现口唇麻木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处理。日常储存苹果时注意检查果核是否霉变,霉变果核可能产生其他有害物质。选择新鲜饱满的苹果,其果核与果肉连接更紧密,不易在食用过程中意外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