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发热通常与疾病活动期、继发感染或并发症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可能因肠道黏膜炎症反应释放炎性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此时患者常伴有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典型症状。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9摄氏度,需警惕合并细菌感染如艰难梭菌感染,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这类情况可能伴随寒战、心率加快、脱水等表现。
部分患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免疫功能受抑制后可能继发机会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或真菌感染,也可能表现为反复发热。儿童或老年患者因免疫力较弱,发热概率可能增加。若发热伴随体重下降、贫血、关节肿痛等肠外表现,提示疾病活动度较高或存在全身性炎症反应。
建议患者日常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时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若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严重腹痛、便血增多,需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粪便培养、腹部影像学等检查,明确发热原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