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可通过结肠镜检查、粪便检测、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等方式确诊。该病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感染刺激、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体重下降等症状。
1、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范围及程度。典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糜烂或溃疡形成,病变多从直肠开始连续性向上蔓延。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准备,过程中可能需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2、粪便检测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及潜血阳性,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有助于评估肠道炎症活动度。需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感染性结肠炎,可能需进行粪便培养、寄生虫检测或艰难梭菌毒素检测。反复送检可提高检出率,尤其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患者。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活动期常见贫血、白细胞升高及血小板增多。血清白蛋白降低反映营养状况,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对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平衡,严重病例可能出现低钾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
4、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MRI可评估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改变,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呈铅管样改变。超声检查对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有筛查价值。新型技术如肠道超声造影能更清晰显示肠壁分层结构,适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5、病理活检病理活检可见隐窝结构紊乱、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特征性改变,慢性期可出现隐窝分支或萎缩。需与克罗恩病、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炎等鉴别。多次多部位取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尤其对于初发或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
确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需结合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完成系统评估。日常需保持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缓解期可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定期随访监测病情进展,出现发热、剧烈腹痛或便血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