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症状主要有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胀、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慢性腹泻通常由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食物不耐受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补充电解质、控制原发病、定期复查等方式改善。
1、排便次数增多慢性腹泻患者每日排便次数通常超过3次,粪便量增加且不成形。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伴随发热或呕吐,炎症性肠病导致的腹泻常出现黏液脓血便。治疗需针对病因,细菌感染可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病毒感染需用蒙脱石散,寄生虫感染需服阿苯达唑片。
2、粪便性状改变粪便多呈稀水样、糊状或含有未消化食物,严重时可见脂肪泻。乳糖不耐受者进食奶制品后粪便酸臭,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粪便常带黏液。建议进行粪便常规检查,乳糖不耐受需避免乳制品,胰腺功能不全可补充胰酶肠溶胶囊。
3、腹痛腹胀脐周或下腹部出现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能缓解。克罗恩病多伴右下腹痛,溃疡性结肠炎以左下腹痛为主。可选用匹维溴铵片缓解肠痉挛,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严重时需进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4、体重下降长期营养吸收障碍导致体重减轻,可能伴随贫血和乏力。肠道肿瘤患者体重下降明显,乳糜泻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需补充复合维生素片和蛋白粉,恶性肿瘤需手术联合化疗,乳糜泻需严格无麸质饮食。
5、营养不良表现为皮肤干燥、头发稀疏、指甲脆裂等。慢性胰腺炎影响脂肪吸收,短肠综合征导致多种营养素缺乏。治疗需静脉补充脂肪乳注射液,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必要时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慢性腹泻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食物,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记录每日排便情况,观察粪便颜色和性状变化。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症状。若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出现血便、夜间腹泻等报警症状,需及时进行结肠镜等检查。建立规律作息,减少精神压力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咨询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