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肠感冒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胃肠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饮食不当、免疫力低下、细菌感染、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常见病原体,病毒侵入消化道后破坏肠黏膜,导致水样腹泻和电解质紊乱。治疗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道黏膜保护剂。
2、饮食不当:
食用生冷、变质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出现阵发性腹痛伴呕吐。建议暂停辅食喂养,改为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少量多次喂养减轻胃肠负担。
3、免疫力低下: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肠道病毒。发病期间需保证休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增强抵抗力,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4、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引起黏液脓血便,伴有持续高热。需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确诊后选用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疗,同时服用益生菌调节菌群。
5、环境因素:
季节交替时温差大,腹部受凉可诱发肠蠕动紊乱。注意腹部保暖,使用暖水袋热敷脐周,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低脂低纤维饮食,如苹果泥、胡萝卜汤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乳制品和高糖食物。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蒸蛋羹、软面条等半流质,每日分5-6餐喂养。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持续高热等脱水或感染加重表现,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平时注意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定期消毒玩具和餐具,流行季节避免接触腹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