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伤后可通过冷敷、热敷、药物涂抹、抬高患肢、适度活动等方式消肿止痛。摔伤通常由外伤、软组织损伤、局部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
1、冷敷处理:摔伤后24小时内使用冷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将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在纱布中,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一次。冷敷有助于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
2、热敷护理:摔伤24小时后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于患处,温度控制在40-45℃,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热敷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肿胀消退。
3、药物涂抹:外用药物可帮助消肿止痛。常用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每日3次,每次适量涂抹、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每日2次,每次适量涂抹、云南白药气雾剂每日3次,每次喷2-3下。药物涂抹前需清洁患处,避免感染。
4、抬高患肢:将受伤部位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下肢摔伤时,可将腿部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上肢摔伤时,可将手臂抬高至胸部以上。抬高患肢可促进静脉回流,减少局部液体积聚。
5、适度活动:在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进行适度活动,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早期可进行轻柔的关节活动,如踝泵运动、手指屈伸等,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适度活动可防止关节僵硬,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摔伤后应注意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炎症反应。适度进行康复训练,如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身体恢复。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明显畸形,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