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补液支持、环境调节、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脱水、环境因素、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为宜。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浴,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配合退热贴敷于额头,每4小时更换一次。物理降温适合体温未超过38.5℃的情况,操作时需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2、药物干预:
体温超过38.5℃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给药间隔需严格遵医嘱,避免24小时内超剂量使用。不同剂型需按体重换算剂量,混悬液使用前需摇匀。用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及有无皮疹等不良反应。
3、补液支持:
发热期间每公斤体重每日需增加10-15毫升液体摄入,可选择口服补液盐、淡糖盐水、米汤等。观察排尿量及口唇湿润度,避免出现脱水症状。少量多次喂饮,每次50-100毫升为宜。果汁类饮品需稀释后饮用,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4、环境调节:
保持室温22-24℃,湿度50%-60%,每日通风2-3次。穿着纯棉单层衣物,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睡眠时加盖轻薄毯子,定期更换汗湿衣物。减少剧烈活动,营造安静休息环境。避免长时间使用空调直吹。
5、就医评估:
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体温反复超过40℃、出现嗜睡或抽搐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血常规检查可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必要时进行胸片等影像学检查。细菌性感染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需复查血象评估疗效。
发热期间建议准备易消化的食物如南瓜粥、山药泥等,避免油腻及生冷饮食。可适量食用苹果、梨等含维生素C的水果。保持每日10-12小时睡眠,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变化,记录体温曲线供医生参考。退热后仍有3-5天虚弱期,需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量。衣物选择透气吸汗材质,避免再次着凉。家庭成员需勤洗手,做好呼吸道隔离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