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最主要的症状包括剧烈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
1、剧烈腹痛:
腹痛是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最突出的症状,疼痛通常突然发生且持续加重。疼痛部位多位于原发病灶区域,如阑尾炎引起的疼痛初始位于右下腹,后逐渐扩散至全腹。疼痛性质为持续性锐痛,咳嗽或移动体位时加剧,患者常被迫采取屈曲体位以减轻痛苦。
2、发热:
患者体温可迅速升至38-40摄氏度,伴有寒战等全身炎症反应。发热程度与感染严重性相关,严重者可出现高热不退。体温曲线多呈弛张热型,提示脓毒血症可能,需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3、恶心呕吐:
约80%患者出现反射性恶心呕吐,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随着肠麻痹发展,呕吐物可能转为粪臭味。持续呕吐可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
4、腹部压痛:
体格检查可见全腹压痛,以原发病灶处最为显著。压痛具有定位价值,如胃穿孔压痛多在上腹部,阑尾炎压痛集中在麦氏点。反跳痛是腹膜刺激征的特异性表现,提示炎症已波及壁层腹膜。
5、腹肌紧张:
腹壁肌肉出现防御性收缩,表现为板状腹等肌卫现象。肌紧张程度与炎症范围相关,弥漫性腹膜炎时全腹呈板样强直。老年或体弱者肌紧张可能不明显,容易漏诊。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利于腹腔渗出液局限化。禁食期间需静脉补充营养,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渣普食。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床上活动,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出现任何症状加重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手术治疗时机。
脑卒中发病的最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和不良生活习惯。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壁损伤,增加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时,脑血管承受压力增大,易引发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控制血压需定期监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
2、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造成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颈动脉斑块脱落可能引发脑栓塞。动脉硬化与高血脂、吸烟等因素相关,需通过降脂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干预。
3、心脏病: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易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流进入脑部导致栓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也会增加脑卒中风险,需进行抗凝治疗和心脏功能管理。
4、糖尿病:血糖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5、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酗酒可导致血压骤升,缺乏运动易引发肥胖和代谢异常。高盐高脂饮食会加重血管负担,这些因素叠加会显著增加脑卒中概率。
预防脑卒中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多食用深色蔬菜、全谷物和深海鱼类,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有家族史者需加强脑血管检查。出现突发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时立即就医,脑卒中抢救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