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重点关注插管前评估、插管中操作规范及插管后护理三个环节。主要注意事项包括评估气道解剖结构、选择合适型号导管、确认导管位置、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等。建议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操作,并配备急救设备。
1、术前评估插管前需全面评估患者气道解剖特点,包括张口度、颈部活动度、下颌空间等指标。对存在困难气道风险的患者,如短颈、肥胖、颈椎活动受限者,应提前准备可视喉镜或纤维支气管镜等辅助工具。同时需检查患者凝血功能、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评估误吸风险并备好吸引装置。
2、导管选择成人通常选择7.0-8.5毫米内径导管,儿童按年龄计算(4+年龄/4)毫米。导管过粗可能损伤声带,过细会增加通气阻力。套囊充气后压力应维持在20-30cmH2O,定期检查套囊压力。对可能需长期插管者,可选用组织相容性好的聚氨酯材质导管。
3、定位确认插管后必须通过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观察胸廓起伏、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三种方法确认导管位置。误入食管可能导致致命性通气不足,需立即重新插管。X线检查可最终确认导管尖端位于气管中段,距隆突3-5厘米为理想位置。
4、生命监护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插管后可能出现一过性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严重者需药物干预。每2小时检查一次导管深度,防止移位。对躁动患者适当约束,避免非计划性拔管。记录气囊压力、吸痰次数及痰液性状。
5、并发症防控常见并发症包括牙齿损伤、喉头水肿、气道痉挛等。操作时避免过度用力,使用牙垫保护牙齿。插管超过72小时需评估气管切开指征。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定期更换固定胶布。拔管前需评估吞咽反射、咳嗽力量及血气指标,备好重新插管设备。
气管插管后应保持床头抬高30-45度,定期翻身拍背促进排痰。营养支持优先选择肠内营养,注意监测胃潴留。对清醒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解释导管重要性。病房需常备简易呼吸器、不同型号导管及急救药品。拔管后继续监测呼吸功能24小时,警惕迟发性喉痉挛或肺不张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