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乏力、黄疸、脾肿大、深色尿和发热。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贫血,可能与遗传性红细胞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因素有关。
1、乏力乏力是溶血性贫血的常见症状,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携氧能力下降,组织缺氧引起疲劳感。患者可能伴随活动后心悸、气促等表现。轻度贫血时可通过休息缓解,中重度贫血需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输血或药物治疗,如使用泼尼松片、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控制溶血。
2、黄疸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因红细胞破坏后胆红素代谢增加所致。急性溶血时黄疸进展迅速,可能伴随皮肤瘙痒。新生儿溶血病可出现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和胆红素水平监测评估病情,必要时进行光疗或输注白蛋白治疗。
3、脾肿大脾肿大多见于慢性溶血患者,因脾脏过度清除异常红细胞导致增生。体格检查可触及左肋下肿块,可能伴随左上腹隐痛。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常以此为主要表现。严重脾功能亢进需考虑脾切除术,术前需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预防感染。
4、深色尿深色尿提示血红蛋白尿,是血管内溶血的典型表现。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因游离血红蛋白经肾脏排泄所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晨起时症状明显。需紧急处理以避免急性肾损伤,可碱化尿液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溶血。
5、发热发热多因红细胞破坏释放致热原或合并感染引起。体温可达38-39℃,可能伴随寒战。疟疾等感染性溶血常以高热为首发症状。需进行血培养和病原学检查,针对病因使用抗疟药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同时补充叶酸改善造血功能。
溶血性贫血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受凉和感染等诱发因素。饮食需增加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和深绿色蔬菜。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针对G6PD缺乏者),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急性发作时需卧床休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