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可通过调整睡眠环境、建立规律作息、放松训练、限制卧床时间、适度运动等方式改善。失眠可能与心理压力、不良睡眠习惯、躯体疾病等因素有关。
1、调整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光线干扰。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和透气性好的床上用品,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产生的蓝光影响褪黑素分泌。环境湿度控制在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有助于减少夜间觉醒。
2、建立规律作息每天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包括周末。早晨接触自然光照半小时可帮助稳定生物钟,避免白天补觉超过三十分钟。睡前两小时避免高强度脑力活动,建立洗澡、阅读等固定睡前仪式向身体发出睡眠信号。
3、放松训练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时采用四秒吸气、七秒屏息、八秒呼气的节奏重复十次。渐进式肌肉放松可从脚部开始逐步收紧再放松各肌群,配合轻音乐或白噪音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正念冥想专注于呼吸或身体感受,每次持续十五到二十分钟。
4、限制卧床时间只在有睡意时上床,若二十分钟未入睡应离开床铺。减少卧床清醒时间可强化床与睡眠的关联,白天避免在床铺上进行非睡眠活动。根据睡眠效率逐步调整卧床时长,但不宜少于五小时。
5、适度运动选择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三到五次且单次不超过一小时。运动时间安排在下午四点至七点之间,避免睡前四小时内剧烈运动。瑜伽或太极等低强度运动可安排在睡前一小时,配合呼吸练习效果更佳。
长期失眠患者需记录睡眠日记帮助医生判断睡眠模式,避免过度依赖安眠药物。晚餐不宜过饱,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睡前可饮用温牛奶或食用少量碳水化合物。若自我调节无效或伴随日间功能损害,建议到睡眠专科就诊评估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