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不一定是宫寒的表现,痛经可能由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肌瘤等原因引起。宫寒属于中医概念,指子宫受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但现代医学中并无宫寒这一诊断标准。
1、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通常无器质性病变。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导致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出现下腹坠痛。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疼痛。
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常见于卵巢、盆腔等处。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和粘连,导致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典型症状为经期下腹剧痛、性交痛、不孕等。需通过腹腔镜确诊,治疗药物包括地诺孕素片、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
3、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疾病,多见于经产妇。子宫均匀性增大、质地变硬,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痛经。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增厚伴有囊性回声。治疗方法包括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口服米非司酮片等药物,严重者需行子宫切除术。
4、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多由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病原体上行感染引起,急性期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若未及时治疗可转为慢性炎症,导致盆腔粘连、输卵管堵塞,引发继发性痛经和不孕。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治疗。
5、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痛经。肌瘤压迫膀胱或直肠时可出现尿频、便秘等症状。治疗方式依据年龄、症状和生育需求选择,药物有米非司酮片、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等,手术包括肌瘤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
痛经患者应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适量饮用姜茶、热敷下腹部有助于缓解疼痛。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伴随月经异常、不孕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增强体质,避免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上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减少高盐高脂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