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脊髓损伤患者可以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辅助康复,但针灸应作为综合康复计划的辅助手段,目标是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穴位包括督脉、膀胱经和相关的肢体穴位,具体刺激和治疗需由专业针灸师操作。
1、常用针灸穴位及作用:
脊髓损伤的治疗中,针灸方法通常选择与神经系统及经络相关的穴位,尤其是以下几种:
督脉类穴位:如大椎、命门等,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中枢神经,促进脊髓血液循环和神经再生。
膀胱经穴位:如肾俞、膀胱俞,常用于增强下肢力量、缓解脊柱相关的肌肉紧张。
肢体穴位:根据损伤部位和症状,可能涉及足三里、三阴交等,主要用于调节失能肢体的局部血供和感觉功能。
2、如何实施针灸:
针灸治疗需在医生全面评估后,由专业针灸师实施,通常每周2-3次为宜,疗程一般为3个月以上,具体视患者病情和恢复情况调整。疗程初期通常以缓解疼痛、调整神经功能为主,后期增加对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的辅助治疗。
3、针灸注意事项:
需注意以下几点:
针灸不应替代其他必要的康复疗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避免在损伤部位直接针刺,以免进一步刺激病变区域。
针灸适用的患者为病情稳定期,急性期患者需在康复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综合疗法。
针灸对脊髓损伤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效果因人而异,需配合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方法谨慎使用。建议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科学评估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获取更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