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检查能发现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肠息肉、胃癌、肠癌等疾病。胃肠镜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肠黏膜病变,并进行组织活检。
1、胃炎胃肠镜可观察到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提示存在胃炎。慢性胃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等药物,同时需调整饮食结构。
2、消化性溃疡胃镜能清晰显示胃或十二指肠部位的溃疡病灶,表现为黏膜缺损伴周围充血。消化性溃疡多与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典型症状包括规律性上腹痛、反酸等。治疗需联合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
3、胃肠息肉胃肠镜检查可发现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息肉大小形态各异。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可能与遗传因素或慢性炎症刺激有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发现息肉后通常建议在内镜下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
4、消化道肿瘤胃肠镜能早期发现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表现为黏膜不规则增生、溃疡或肿块。肿瘤发生与遗传、饮食因素、癌前病变等相关,可能伴随消瘦、呕血、便血等症状。确诊后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化疗或靶向治疗。
5、其他病变胃肠镜还可诊断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克罗恩病等疾病。食管炎可见食管黏膜破损,贲门失弛缓症表现为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克罗恩病则呈现节段性肠壁增厚和溃疡。这些疾病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胃肠镜检查后需禁食2-4小时,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检查前应严格遵医嘱进行肠道准备,确保检查视野清晰。对于40岁以上人群或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发现异常病变时应及时就医,根据病理结果制定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