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否需要切除主要取决于息肉性质、大小及病理类型,多数情况下建议切除以预防癌变。
体积较小且病理检查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时,可能无须立即切除,但需定期随访肠镜监测变化。这类息肉癌变概率较低,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消费来降低复发风险。若存在长期腹泻或便秘症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调节。
腺瘤性息肉或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通常建议切除。此类息肉与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可能伴随便血、黏液便等症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氩离子凝固术是常用治疗方式,术后需每1-3年复查肠镜。若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进一步评估是否行肠段切除术。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术前需控制血糖至稳定水平。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久坐及吸烟饮酒。术后初期选择低渣饮食如米粥、蒸蛋等,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便血加重时须及时返院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及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