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可能引发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肠梗阻等并发症。直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放射治疗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抗感染、调节免疫或营养支持等治疗。
直肠炎早期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伴随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炎症持续进展时,黏膜损伤可能导致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出现里急后重或排便失禁。若反复出血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还可能造成肠壁纤维化,增加肠腔狭窄风险,甚至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
部分患者因长期腹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缺乏。免疫功能异常者可能合并皮肤、关节等肠外表现。溃疡性直肠炎存在癌变风险,尤其病史超过10年未规范治疗者需定期肠镜监测。特殊类型如放射性直肠炎可能并发肠瘘或穿孔,需警惕发热、剧烈腹痛等急症表现。
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便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记录排便情况及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与肠镜。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控制炎症,出现持续发热、大量便血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