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可通过控制液体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预防感染、肾脏替代治疗等方式干预。多尿期通常由肾小管功能逐渐恢复、渗透性利尿等因素引起,需警惕脱水及电解质失衡风险。
1、控制液体平衡多尿期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毫升,需根据前一日尿量动态调整补液量,通常补充量为尿量的三分之二。建议使用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维持血容量,避免过量补液导致心力衰竭。同时监测体重、血压及中心静脉压评估容量状态。
2、纠正电解质紊乱多尿期易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需定期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轻度低钾可口服氯化钾缓释片,严重时需静脉补钾。低钠血症应限制水分摄入并补充高渗盐水。合并低钙血症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3、营养支持建议采用低蛋白高热量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0.8克/公斤体重,以优质蛋白为主。可补充复方α-酮酸片减少氮质血症。同时保证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摄入,必要时通过肠内营养乳剂补充能量。
4、预防感染多尿期患者免疫力低下,需加强口腔及会阴护理。出现发热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经验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可选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同时尽早拔除留置导管。
5、肾脏替代治疗当合并严重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或容量负荷过重时,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可选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腹膜透析建议使用低钙腹膜透析液。治疗期间需监测尿素氮、肌酐清除率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
多尿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每日记录24小时尿量及出入量。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避免食用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及肾脏超声,观察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情况。若出现少尿复发或肌酐持续升高,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