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容易得房颤主要与心脏结构退化、慢性疾病积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衡及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房颤是心房无规律颤动的常见心律失常,年龄增长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1. 心脏结构退化随着年龄增长,心肌纤维化、心房扩大等退行性改变会导致电传导异常。老年人心房肌细胞间胶原沉积增加,易形成异常电信号折返环路。这种情况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监测心电图,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悸。
2. 慢性疾病积累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长期存在会损伤心房肌。高血压导致左房压力负荷增加,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两者均可改变心房电生理特性。建议控制血压达标,冠心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
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老年人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下降,交感与迷走神经失衡易触发房颤。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心悸,可能伴有出汗、尿频等症状。可尝试生物反馈训练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严重时需使用盐酸普罗帕酮片调节心律。
4. 电解质失衡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会干扰心肌细胞膜电位。老年人肾脏保钾能力减弱,利尿剂使用更易导致低钾。建议定期检测电解质,适当补充门冬氨酸钾镁片,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5. 药物影响某些治疗哮喘的β受体激动剂、甲状腺素替代药物可能增加房颤风险。老年患者使用胺碘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时,需注意监测QT间期变化。合并用药时应咨询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
老年房颤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量食用深海鱼补充ω-3脂肪酸。建议进行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定期监测脉搏是否规整,记录心悸发作时间与诱因,就诊时携带完整用药记录供医生参考。合并糖尿病者需加强血糖监测,避免高低血糖诱发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