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肾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可能通过血行播散、尿路感染或邻近器官结核病灶扩散导致。主要诱因有免疫力低下、既往结核病史、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1、免疫力低下艾滋病、恶性肿瘤或长期营养不良等导致免疫功能受损时,结核分枝杆菌更易通过血液传播至肾脏。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等非特异性症状,需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需联合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同时需加强营养支持。
2、既往结核病史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未彻底治愈时,残留的结核菌可能经血行播散至肾脏。这类患者常有咳嗽、咳痰等既往症状,肾脏受累后出现尿频、血尿等表现。需进行尿液抗酸染色和结核菌培养,治疗需持续使用乙胺丁醇片、链霉素注射液等药物6-9个月。
3、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多囊肾等先天畸形易导致尿液滞留,增加结核菌定植概率。患者多伴有反复尿路感染史,CT可见肾盂壁增厚。除规范抗结核治疗外,必要时需行经皮肾造瘘术解除梗阻,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辅助控制继发感染。
4、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白细胞吞噬功能,糖尿病患者感染结核风险显著增高。典型表现为消瘦伴持续性尿路刺激症状,尿检可见脓尿和微量蛋白尿。需在胰岛素调控血糖基础上,联合使用利福喷丁胶囊、对氨基水杨酸颗粒等二线抗结核药。
5、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器官移植后服用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肾脏结核发病率较高。这类患者症状隐匿,易被基础病掩盖,诊断依赖肾脏穿刺活检。治疗需调整免疫方案,采用莫西沙星片等肝肾毒性较小的药物组合。
预防肾结核需定期进行胸部X线筛查,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糖,免疫抑制人群需加强结核菌素监测。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夜尿增多时应及时排查,治疗期间须保证每日2500毫升饮水量促进结核菌排出。所有抗结核药物均需在传染病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用药期间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建议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