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折疼痛可通过药物镇痛、物理治疗、体位调整、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骨折疼痛通常与骨结构损伤、炎症反应、肌肉痉挛等因素有关。
1、药物镇痛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可减轻炎症性疼痛。阿片类药物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适用于中重度疼痛,但需警惕便秘和嗜睡副作用。局部外用药如双氯芬酸钠凝胶可辅助缓解浅表疼痛。药物使用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
2、物理治疗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减少肿胀,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后期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度不超过40℃为宜。超短波治疗仪等理疗设备能加速组织修复,需由康复师指导操作频率和强度。轻柔按摩周围肌肉可缓解痉挛,但需避开骨折部位。
3、体位调整使用枕头垫高患肢保持功能位,下肢骨折时抬高角度约30度。脊柱骨折需卧硬板床,翻身时保持躯干整体转动。轮椅坐姿需用三角垫分散臀部压力,每30分钟调整一次体位。长期卧床者需定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
4、营养支持每日补充800-1000毫克钙质,可通过牛奶、豆腐、芝麻等食物获取。维生素D3滴剂促进钙吸收,建议每日摄入400-800IU。蛋白质摄入量需达1-1.2克/公斤体重,优选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深色蔬菜提供维生素K1,有助于骨钙素合成。
5、心理疏导疼痛日记记录发作规律,帮助医生调整方案。音乐疗法选择每分钟60拍舒缓曲目,每次30分钟。家属应避免过度保护,鼓励参与康复训练决策。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疼痛灾难化思维,推荐每周2-3次专业咨询。
骨折恢复期需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卧床期间进行健肢关节活动度训练。使用助行器前需康复师评估步态稳定性,逐步增加负重训练强度。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骨质疏松患者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出现患肢麻木、肤色发紫等异常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