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栓塞在MRI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脑梗死病灶,典型特征包括DWI高信号、ADC低信号、血管高密度征及责任血管分布区异常。病灶多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呈现楔形或扇形分布,部分病例合并出血转化时可见T1高信号或SWI低信号。心源性栓塞具有突发性、多灶性及易出血倾向,需结合MRA或CTA明确责任血管。
1、DWI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细胞毒性水肿导致的高信号是早期诊断的核心依据,发病后数分钟即可显影,敏感性超过90%。病灶边界清晰,信号强度与缺血程度呈正相关,常见于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交界区。需注意与癫痫发作后短暂性DWI异常鉴别。
2、ADC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呈现对应区域的低信号改变,反映水分子扩散受限。急性期ADC值可下降至正常脑组织的30%-50%,随时间推移逐渐假性正常化。该表现与DWI高信号共同构成缺血半暗带评估的基础。
3、血管高密度征约30%病例在T2*或SWI序列可见栓塞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高信号影,提示大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M1段最易受累,表现为血管走行区条状高信号,其长度与预后相关。该征象需与血管流空效应伪影区分。
4、出血转化征象心源性栓塞出血转化率可达40%,MRI表现为T1WI局灶性高信号或SWI点片状低信号。皮质为主的多灶性微出血提示栓塞可能,需警惕抗凝治疗风险。出血程度可采用ECASS分型评估。
5、流域性梗死分布病灶符合单一动脉供血区特征,大脑中动脉上干或下干流域最常见。多发性梗死灶位于不同血管流域时强烈提示心源性栓塞。分水岭区梗死可能合并低灌注机制,需结合灌注成像评估。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需长期监测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规范抗凝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急性期过后应进行康复评估,针对运动功能障碍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认知障碍建议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饮食宜控制钠盐摄入,增加深海鱼类摄入以补充ω-3脂肪酸,避免剧烈体位变化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定期随访MRI观察病灶演变,出血转化患者需动态调整抗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