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胆结石是指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类似胆结石的异常表现,但实际并非真正的胆结石。假性胆结石可能与胆囊内胆固醇结晶、胆汁淤积、胆囊壁钙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胆囊内胆固醇结晶是假性胆结石的常见原因之一。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可能形成微小结晶,在超声检查中呈现高回声斑点,易被误认为结石。这种情况通常与高脂饮食、肥胖等因素相关,调整饮食结构后可能自行消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饭后腹胀或轻微腹痛,但一般不会引发急性胆绞痛。
胆汁淤积也可能导致假性胆结石的影像学表现。长期禁食、胃肠外营养或胆道功能障碍时,胆汁浓缩形成黏稠沉积物,在超声下显示为可移动的强回声团。这种情况多见于术后卧床患者,伴随皮肤轻度黄染、大便颜色变浅,通过促进胆汁排泄可改善。
胆囊壁钙化在影像检查中可能被误判为结石。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胆囊壁钙盐沉积,形成瓷器样胆囊。这种情况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通常有长期慢性上腹痛病史,超声可见胆囊壁增厚伴点状强回声,但缺乏典型结石的声影特征。
部分胆囊息肉可能被误诊为结石。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在超声下呈现附着于胆囊壁的强回声隆起,但位置固定且不随体位移动。这种情况多无明显症状,偶有右上腹不适,需要定期复查观察变化。
胆道气体或肠道内容物干扰也可能造成假性结石征象。肠道积气或造影剂残留可能在影像中形成高密度影,但改变体位或复查时通常消失。这种情况常见于胃肠检查后的患者,通常无临床症状,无须特殊处理。
假性胆结石的诊断需结合超声、CT等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建议出现疑似症状时避免高脂饮食,定期复查影像学变化。若持续存在异常回声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真性胆结石或胆囊病变,必要时进行胆囊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