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咳嗽咯血、下肢水肿、疲劳乏力。
1、心悸气短: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因心脏瓣膜损害导致血液循环异常,出现心悸感。早期表现为轻度活动后气促,随着病情进展,静息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困难。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垫高枕头才能入睡。
2、胸闷胸痛:
心脏负荷增加会引起胸前区压迫感或钝痛,尤其在体力活动时加重。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可能伴随心绞痛样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部分患者会描述为"胸口压大石"的憋闷感。
3、咳嗽咯血:
肺静脉高压导致支气管黏膜血管破裂时,会出现痰中带血或粉红色泡沫痰。严重二尖瓣狭窄可能引发大咯血,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夜间平卧时,与肺淤血加重有关。
4、下肢水肿:
右心功能不全时表现为踝部凹陷性水肿,傍晚加重晨起减轻。随着病情发展,水肿可蔓延至小腿甚至大腿,按压后留下明显凹陷。长期水肿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和溃疡。
5、疲劳乏力:
心脏泵血功能下降造成全身组织供血不足,患者易感疲倦。轻微活动即需休息,严重者连日常洗漱都感到力不从心。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量明显低于同龄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需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适度进行散步、太极等有氧运动,以不引起心悸气促为度。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发现下肢水肿加重应及时就医。保证充足睡眠,可采用半卧位缓解夜间呼吸困难。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加重心脏负担。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二尖瓣狭窄通常由风湿热反复发作引起瓣膜粘连增厚所致,可能伴随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1、药物治疗:
针对轻度症状或术前准备,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肺淤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控制心率,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预防血栓。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2、介入治疗: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适用于单纯性狭窄且瓣膜条件较好的患者。通过导管扩张狭窄瓣口,创伤小且恢复快,但术后可能需长期抗凝并监测瓣膜功能。
3、手术治疗:
中重度狭窄或合并关闭不全时需行二尖瓣修复术或置换术。机械瓣耐久性强但需终身抗凝,生物瓣无需抗凝但使用寿命较短。手术方式需根据年龄、并发症等综合评估。
4、生活方式调整:
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加重心脏负荷。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监测运动后心率变化。戒烟限酒,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
5、定期随访:
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瓣膜功能,监测心电图变化。出现活动后气促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妊娠期患者需加强心功能监测。
日常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衰,睡眠时垫高床头减轻夜间呼吸困难。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分次少量进食。可练习腹式呼吸改善肺功能,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