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干预、根除幽门螺杆菌、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最常见的原因,该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和糜烂。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反酸等症状。根除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铋剂。
2、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表现为胃痛、恶心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3、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能损伤胃黏膜,常见于胃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异常患者。典型症状包括口苦、上腹灼痛。治疗可选用促胃肠动力药和结合胆酸的药物,睡眠时抬高床头有助于减轻症状。
4、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进食辛辣刺激、过烫或腌制食物会刺激胃黏膜,酒精和咖啡因也会增加胃酸分泌。这类患者多伴有餐后饱胀感。改善需建立规律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空腹饮酒和暴饮暴食。
5、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紧张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胃酸分泌和黏膜血流,加重炎症反应。这类患者症状常与情绪波动相关。除药物治疗外,建议通过正念训练、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日常应注意少食多餐,选择蒸煮等温和烹饪方式,适量摄入山药、南瓜等健脾食物。避免吸烟和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复查胃镜,排除恶性病变可能。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但需避免餐后立即运动。
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质相同,后者强调病程长期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的病理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则特指持续存在的萎缩性病变,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1、病程差异:
萎缩性胃炎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明确提示病程超过3个月。急性萎缩多由药物、酒精等短期刺激引起,慢性萎缩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长期作用相关。
2、病理特征:
两者均存在胃黏膜腺体萎缩,但慢性萎缩性胃炎更易出现肠上皮化生。肠化生是胃黏膜被肠型上皮替代的现象,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进一步导致不典型增生,增加癌变风险。
3、病因区别:
急性萎缩性胃炎多与应激、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60%以上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胃炎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分泌显著减少。
4、症状表现:
急性萎缩常见上腹隐痛、恶心呕吐,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更隐匿,可能仅表现为腹胀、早饱。部分慢性患者因胃酸缺乏出现铁吸收障碍,表现为贫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5、治疗侧重:
急性萎缩以去除诱因为主,慢性萎缩需长期管理。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根除治疗,常用铋剂四联疗法;自身免疫性胃炎需补充维生素B12。两类患者均需定期胃镜监测,慢性萎缩性胃炎建议每1-3年复查。
日常需避免腌制、烧烤等含亚硝酸盐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有助于阻断亚硝胺形成。烹饪方式推荐蒸煮炖,减少油脂摄入。规律进食习惯、保持情绪平稳对延缓病情进展尤为重要,建议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改善胃肠功能。出现体重骤降、持续黑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