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质相同,后者强调病程长期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的病理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则特指持续存在的萎缩性病变,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1、病程差异:
萎缩性胃炎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明确提示病程超过3个月。急性萎缩多由药物、酒精等短期刺激引起,慢性萎缩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长期作用相关。
2、病理特征:
两者均存在胃黏膜腺体萎缩,但慢性萎缩性胃炎更易出现肠上皮化生。肠化生是胃黏膜被肠型上皮替代的现象,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进一步导致不典型增生,增加癌变风险。
3、病因区别:
急性萎缩性胃炎多与应激、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60%以上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胃炎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分泌显著减少。
4、症状表现:
急性萎缩常见上腹隐痛、恶心呕吐,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更隐匿,可能仅表现为腹胀、早饱。部分慢性患者因胃酸缺乏出现铁吸收障碍,表现为贫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5、治疗侧重:
急性萎缩以去除诱因为主,慢性萎缩需长期管理。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根除治疗,常用铋剂四联疗法;自身免疫性胃炎需补充维生素B12。两类患者均需定期胃镜监测,慢性萎缩性胃炎建议每1-3年复查。
日常需避免腌制、烧烤等含亚硝酸盐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有助于阻断亚硝胺形成。烹饪方式推荐蒸煮炖,减少油脂摄入。规律进食习惯、保持情绪平稳对延缓病情进展尤为重要,建议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改善胃肠功能。出现体重骤降、持续黑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