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纤维化进程,降低肝硬化与肝癌发生概率。
慢性乙肝患者通过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可显著降低血液中乙肝病毒载量,使肝功能指标趋于稳定。部分患者经核苷类似物治疗后可能出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但病毒DNA仍可能潜伏在肝细胞内,存在复发风险。干扰素类药物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实现有限疗程的功能性治愈,但仅对部分特定人群有效。
极少数急性乙肝感染者在发病早期通过自身免疫清除可实现自愈,但慢性乙肝感染者肝脏已形成病毒cccDNA库,现有医疗手段难以完全清除。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虽在研究中显示清除乙肝病毒潜力,但目前尚未进入临床推广应用阶段。肝移植手术可替换病变肝脏,但术后仍需终身抗病毒治疗以防止供肝再感染。
慢性乙肝患者应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及肝脏超声,避免饮酒和损肝药物。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接种甲肝疫苗可预防重叠感染,家庭成员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建议在感染科或肝病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