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尿血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肿瘤引起。
1、泌尿系统感染:
尿路感染是老年人血尿的常见原因,细菌侵入尿道、膀胱或肾脏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破损出血。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灼痛,尿液可能浑浊伴异味。治疗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增加饮水量促进细菌排出。
2、泌尿系结石:
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移动时划伤尿路黏膜可引起血尿,常伴随剧烈腰腹痛并向会阴部放射。结石成分多为草酸钙或尿酸结晶,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小于6毫米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配合药物排石,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腔镜手术取出。
3、前列腺增生:
老年男性前列腺腺体增生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尿线变细,长期用力排尿使前列腺黏膜血管破裂出血。直肠指诊和前列腺超声可评估增生程度,轻中度患者可用α受体阻滞剂缓解症状,严重者需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4、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病变会导致滤过膜损伤,红细胞漏出至尿液中。这类血尿常表现为镜下血尿或洗肉水样尿,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或高血压。需通过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采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进展。
5、泌尿系统肿瘤:
膀胱癌、肾盂癌等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出血可引起无痛性肉眼血尿,血块可能呈条索状。CT尿路成像和膀胱镜检查能发现占位性病变,早期肿瘤可通过手术切除配合灌注化疗,晚期需综合放化疗。
老年人出现血尿应记录血尿颜色、是否伴血块及发生频率,避免剧烈运动和辛辣饮食刺激尿路。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稀释尿液,多食用蓝莓、蔓越莓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水果。血尿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发热、消瘦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完善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长期卧床老人需注意会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诱发血尿。
肾结石不疼但尿血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碎石、手术取石等方式治疗,通常由结石移动划伤尿路、尿路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药物排石:
尿血可能由结石移动划伤尿路黏膜导致,医生可能开具排石药物帮助结石排出。常用药物包括排石颗粒、尿石通丸等中成药,以及坦索罗辛等松弛输尿管的药物。用药期间需增加饮水量促进结石排出。
2、体外碎石:
较大结石可能卡在输尿管造成隐性出血,体外冲击波碎石可将结石粉碎后自然排出。该方法适用于5-20毫米的肾结石,需配合影像定位精准碎石,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血尿加重现象。
3、手术取石:
当结石直径超过20毫米或合并解剖异常时,需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或输尿管软镜手术。这两种微创手术可直接取出结石,同时处理尿路狭窄等并发症,术后需留置导管观察排尿情况。
4、抗感染治疗:
尿血可能伴随尿路感染,需进行尿培养检查。确诊后可选用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期间需复查尿常规直至指标正常,避免感染加重损伤肾功能。
5、凝血功能调节: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存在血液疾病时,无痛性血尿可能与凝血异常有关。需检测凝血四项,必要时使用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同时治疗原发血液疾病。
出现无痛血尿需每日保持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建议选择低草酸饮食,减少菠菜竹笋摄入,适当进行跳跃运动促进小结石排出。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结石位置变化,若血尿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发热症状应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肾功能,预防结石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