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霉菌性阴道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克霉唑栓、制霉菌素栓等抗真菌药物,避免自行用药。治疗需考虑妊娠安全性、药物剂型选择、局部清洁护理、复发预防及定期复查等因素。
1、医生指导用药:
孕妇阴道用药必须由妇产科医生评估后开具处方。妊娠期激素变化易诱发霉菌感染,但部分抗真菌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如口服氟康唑在妊娠早期禁用。医生会根据孕周和感染程度选择妊娠安全分级为B类的局部用药。
2、选择栓剂类型:
常用妊娠期安全栓剂包括克霉唑栓、制霉菌素阴道泡腾片等。克霉唑栓通常采用100mg剂量连用7天方案,制霉菌素栓需避开妊娠早期使用。乳膏剂型可能增加宫缩风险,应优先选择短效栓剂。
3、规范上药操作:
用药前需清洁外阴,戴指套平躺屈膝放置栓剂,推入阴道后穹窿处。建议睡前用药,避免药物流出影响疗效。用药期间使用护垫防止药物污染衣物,次日晨起温水清洗外阴。
4、预防复发措施:
妊娠期易复发需穿透气棉质内裤,避免盆浴和阴道冲洗。控制血糖异常,减少高糖饮食摄入。性伴侣需同步检查,必要时配合外用抗真菌药膏治疗。
5、定期产检监测:
完成疗程后需复查白带常规,顽固性感染需延长用药周期。妊娠晚期复发可能增加胎膜早破风险,需加强胎心监护。分娩前需确认无活动性感染,避免新生儿鹅口疮。
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治疗期间应保持外阴干燥,每日更换消毒内裤并用沸水烫洗。饮食上增加无糖酸奶摄入补充益生菌,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改善会阴血液循环,避免久坐压迫会阴部。出现用药后灼痛、宫缩频繁或阴道出血需立即就诊。产后6周复查时需再次评估阴道微生态平衡情况。
霉菌性阴道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外阴瘙痒加重、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症甚至影响生育功能。主要风险包括反复发作的阴道炎、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粘连、妊娠期早产风险增加。
1、症状加重:
未经治疗的霉菌性阴道炎会导致外阴及阴道黏膜持续充血水肿,瘙痒症状从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严重时出现抓痕或皲裂。典型白色豆渣样分泌物可能堵塞宫颈口,引发性交疼痛和排尿灼热感。
2、泌尿系统感染:
阴道内念珠菌可能通过尿道逆行感染膀胱,诱发念珠菌性膀胱炎。表现为尿频尿急与下腹坠胀,尿液培养可见真菌菌丝。长期反复感染可能损伤膀胱黏膜防御功能。
3、盆腔炎症:
病原体上行至子宫和输卵管可能引起盆腔粘连,临床表现为慢性下腹痛、月经异常。输卵管阻塞风险增加3-5倍,成为继发性不孕的重要因素。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妊娠并发症:
孕期患者发生胎膜早破和早产的概率显著升高。新生儿经产道感染可表现为鹅口疮或尿布区皮炎。妊娠期血糖波动会进一步加重真菌繁殖。
5、耐药性发展:
长期未规范治疗易导致白色念珠菌菌株变异,对唑类药物敏感性下降。复发频率从每年1-2次增至每月发作,需更换为两性霉素B等二线药物。
日常需选择棉质透气内衣并每日更换,避免使用碱性洗剂冲洗阴道。饮食上减少精制糖摄入,适当补充含乳酸菌的发酵乳制品。月经期勤换卫生巾,性行为前后注意清洁。出现异常分泌物或外阴不适持续3天以上时,建议妇科就诊进行分泌物镜检和真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