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脑萎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原因引起。硬脑膜下血肿可能与颅脑损伤、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
1、头部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摔伤是硬脑膜下血肿最常见的原因。外力作用可能导致桥静脉撕裂,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血肿。此类患者常伴有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等损伤。治疗需根据血肿量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清除,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行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2、血管异常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自发性硬脑膜下血肿。血管壁结构异常使其容易破裂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群。这类患者可能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需紧急行头颅CT确诊。治疗可采用介入栓塞术或开颅手术,术后需使用尼莫地平片预防脑血管痉挛。
3、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凝血机制异常会增加硬脑膜下出血风险。轻微外伤即可导致持续渗血,血肿往往进展缓慢。患者可能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表现。治疗需纠正凝血功能,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同时监测血肿变化。
4、脑萎缩老年性脑萎缩或酒精性脑病会使脑组织体积缩小,桥静脉相对拉长更易断裂。这类硬脑膜下血肿常呈慢性过程,初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痴呆、步态不稳,需通过MRI明确诊断。治疗可选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时行血肿清除术。
5、抗凝药物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会显著增加硬脑膜下出血概率。轻微头部外伤即可引发严重血肿,患者可能有鼻衄、血尿等出血倾向。治疗需立即停用抗凝药,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拮抗,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预防硬脑膜下血肿需注意头部防护,老年人活动时防止跌倒,服用抗凝药物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应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恢复期保持情绪稳定,控制血压平稳,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