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掉碎渣可能由龋齿、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隐裂、牙周病或磨牙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牙、脱敏治疗、牙冠修复、牙周治疗或咬合调整等方式改善。
1、龋齿:
牙齿表面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酸,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形成龋洞。早期表现为牙齿表面白垩色斑块,进展后出现褐色凹陷,严重时牙体崩解成碎屑。需及时清除腐质后采用复合树脂或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深龋需垫底保护牙髓。
2、牙釉质发育不全:
胚胎期釉质基质形成障碍或矿化不良导致釉质结构脆弱,表现为牙面粗糙、带状凹陷或片状剥脱。轻度缺损可涂布氟保护漆,大面积缺损需采用瓷贴面或全冠修复防止进一步崩解。
3、牙隐裂:
咬合创伤或外力作用导致牙齿出现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纹,咀嚼时裂纹扩展引发牙体碎裂。常见于后牙咬合面,伴随冷热刺激痛。浅裂纹可进行调磨抛光,深达牙本质的裂纹需行全冠修复。
4、牙周病:
长期牙菌斑堆积引发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支持力下降。晚期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咬合时受力不均造成牙体局部崩裂。需进行龈下刮治控制炎症,配合夹板固定松动牙。
5、磨牙症:
夜间紧咬牙或磨牙产生异常咬合力,导致牙尖过度磨损或牙颈部楔状缺损。典型表现为晨起面部肌肉酸痛,牙齿切缘出现磨耗平面。建议定制软颌垫分散咬合力,配合肌肉放松训练。
日常需选用含氟牙膏配合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避免横向用力刷牙。减少碳酸饮料及酸性食物摄入,咀嚼坚硬食物时注意双侧交替使用。每年进行口腔检查及洁治,发现牙齿表面异常凹陷或敏感及时就诊。夜间磨牙者可睡前热敷咬肌,通过冥想缓解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