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掉碎渣可能由龋齿、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隐裂、牙周病或磨牙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牙、脱敏治疗、牙冠修复、牙周治疗或咬合调整等方式改善。
1、龋齿:
牙齿表面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酸,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形成龋洞。早期表现为牙齿表面白垩色斑块,进展后出现褐色凹陷,严重时牙体崩解成碎屑。需及时清除腐质后采用复合树脂或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深龋需垫底保护牙髓。
2、牙釉质发育不全:
胚胎期釉质基质形成障碍或矿化不良导致釉质结构脆弱,表现为牙面粗糙、带状凹陷或片状剥脱。轻度缺损可涂布氟保护漆,大面积缺损需采用瓷贴面或全冠修复防止进一步崩解。
3、牙隐裂:
咬合创伤或外力作用导致牙齿出现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纹,咀嚼时裂纹扩展引发牙体碎裂。常见于后牙咬合面,伴随冷热刺激痛。浅裂纹可进行调磨抛光,深达牙本质的裂纹需行全冠修复。
4、牙周病:
长期牙菌斑堆积引发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支持力下降。晚期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咬合时受力不均造成牙体局部崩裂。需进行龈下刮治控制炎症,配合夹板固定松动牙。
5、磨牙症:
夜间紧咬牙或磨牙产生异常咬合力,导致牙尖过度磨损或牙颈部楔状缺损。典型表现为晨起面部肌肉酸痛,牙齿切缘出现磨耗平面。建议定制软颌垫分散咬合力,配合肌肉放松训练。
日常需选用含氟牙膏配合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避免横向用力刷牙。减少碳酸饮料及酸性食物摄入,咀嚼坚硬食物时注意双侧交替使用。每年进行口腔检查及洁治,发现牙齿表面异常凹陷或敏感及时就诊。夜间磨牙者可睡前热敷咬肌,通过冥想缓解精神压力。
直径1.5厘米的结石多数可以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微创手术处理。结石能否碎除主要取决于结石成分、位置、患者肾功能等因素。
1、体外碎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硬度较低的结石,如尿酸结石或部分草酸钙结石。该技术通过高能冲击波将结石分解成小于4毫米的颗粒,术后需配合排石药物辅助排出。但胱氨酸结石或过硬的磷酸钙结石可能需多次碎石。
2、输尿管镜碎石:
对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可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该技术通过自然腔道进入,激光光纤直接接触结石粉碎,同时能处理伴随的输尿管狭窄问题。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预防输尿管粘连。
3、经皮肾镜取石:
肾盂内较大结石推荐经皮肾镜手术,建立直径约8毫米的通道后,采用气压弹道或超声吸附碎石系统。该方法对鹿角形结石清除率可达90%,但需评估出血风险,术后可能有短暂血尿。
4、结石成分影响:
二水草酸钙结石易碎,一水草酸钙和磷酸钙结石较难粉碎。术前可通过CT值初步判断硬度,CT值大于1000HU的结石通常需要更强力的碎石方式。
5、肾功能评估:
合并肾积脓或肾功能不全者需先控制感染。孤立肾或慢性肾病患者的碎石方案需更谨慎,避免碎石后引发尿路梗阻加重肾损伤。
碎石后建议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促进残石排出,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坚果摄入。可进行跳绳等垂直运动帮助输尿管蠕动排石,但肾下盏结石患者建议采用倒立体位拍击辅助排石。定期复查超声监测排石情况,3个月内未排净的残石可能需二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