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通常由小肠黏膜损伤导致乳糖酶分泌不足引起,常见于胃肠炎、克罗恩病、乳糜泻等疾病后,表现为腹胀、腹泻、肠鸣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乳糖酶、治疗原发病等方式缓解。
1、调整饮食减少或避免摄入含乳糖的乳制品,如牛奶、冰淇淋、奶油等。可选择无乳糖牛奶或植物奶替代,如豆浆、杏仁奶。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可能帮助耐受,酸奶和硬奶酪因发酵过程分解部分乳糖,耐受性较好。饮食调整期间需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2、补充乳糖酶口服乳糖酶制剂如乳糖酶胶囊、乳糖酶片可在进食乳制品前服用,帮助分解乳糖。需根据产品说明调整剂量,长期使用需监测效果。乳糖酶滴剂适合婴幼儿,可加入奶液中静置后饮用。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尝试不同品牌以确定最佳效果。
3、治疗原发病针对引发乳糖不耐受的疾病进行治疗是关键。如乳糜泻需严格无麸质饮食,克罗恩病可能需要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或泼尼松片控制炎症。急性胃肠炎后通常需2-4周肠道修复期。治疗期间可配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
4、营养替代通过其他食物补充因忌乳制品可能缺乏的营养素。高钙食物包括豆腐、深绿色蔬菜、坚果等;维生素D可通过蛋黄、鱼类或日晒获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钙D3片或维生素D滴剂。蛋白质可从肉类、豆类、谷物中足量摄取。
5、渐进适应待原发病控制后,可尝试从少量乳制品开始逐步增加摄入量,刺激乳糖酶活性恢复。先从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开始,每次不超过100毫升,观察耐受情况。适应过程中出现症状需退回上一阶段。儿童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患者需定期评估营养状况,儿童应监测身高体重曲线。烹饪时可用无乳糖奶制品替代,阅读食品标签注意隐藏乳糖成分。外出就餐可携带乳糖酶制剂备用。保持饮食日记记录症状触发食物,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复查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