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通常无须断奶,多数情况下可继续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因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而出现的生理性黄疸,若胆红素水平未超过安全范围且婴儿状态良好,无需中断母乳。仅当胆红素水平过高或合并其他病理因素时,才需考虑暂停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该酶可分解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使其重吸收进入血液。婴儿肝功能尚未成熟时,胆红素代谢能力有限,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但此类黄疸通常不会引起发热、嗜睡或喂养困难等症状,胆红素水平多在15-20毫克/分升以下,且出生后2-3周内逐渐消退。此时继续母乳喂养有助于婴儿营养摄入和免疫保护,同时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适当日光照射促进胆红素排泄。
少数情况下,若胆红素水平持续上升超过20毫克/分升,或伴随大便颜色变浅、尿液深黄等异常表现,需警惕胆道闭锁等病理性黄疸。此时应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监测胆红素变化,必要时进行蓝光治疗。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茵栀黄口服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辅助退黄,但须严格遵医嘱用药。
母乳性黄疸婴儿的家长应每日观察黄疸范围是否扩大、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哺乳期间母亲需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若黄疸持续超过3周或退而复现,应及时就医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遗传代谢病等潜在疾病。多数母乳性黄疸婴儿在科学护理下可自然恢复,无须过度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