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可能由母乳喂养不足、母乳中β-葡糖醛酸苷酶活性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胆红素代谢基因异常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嗜睡、吸吮力减弱等症状。
1、母乳喂养不足新生儿摄入不足导致排便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建议家长增加喂养频率至每日10-12次,必要时补充配方奶,监测体重增长。
2、酶活性过高母乳中β-葡糖醛酸苷酶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增加游离胆红素重吸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环境。
3、肠道菌群失衡新生儿肠道未建立正常菌群,影响胆红素代谢。家长需注意消毒隔离,避免滥用抗生素,可配合医生使用益生菌制剂。
4、遗传代谢异常UGT1A1基因突变导致胆红素结合障碍。需进行基因检测,严重时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必要时使用苯巴比妥片、茵栀黄口服液、人血白蛋白等药物。
母乳性黄疸多数可自行消退,建议家长每日记录黄疸范围变化,保证充足喂养,若黄染超过胸部或持续3周未退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