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管理需根据病情阶段个体化调整,急性期收缩压超过2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120毫米汞柱时需降压治疗,恢复期建议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血压管理方式主要有静脉降压药物应用、口服降压药物调整、动态血压监测、生活方式干预及靶器官保护。
1、静脉降压药物应用急性期血压急剧升高时可使用乌拉地尔注射液或尼卡地平注射液静脉给药,需在监护下缓慢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导致脑灌注不足。静脉降压目标为24小时内血压降低不超过原有水平的15%,同时监测神经功能变化。
2、口服降压药物调整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到口服降压方案,常用氨氯地平片联合厄贝沙坦片控制血压,合并糖尿病者可选用培哚普利片。降压速度应平缓,避免选用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特拉唑嗪片。
3、动态血压监测恢复期推荐每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重点关注夜间血压波动及晨峰现象。血压变异性增大时可调整给药时间,将长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改为晚间服用。
4、生活方式干预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进行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憋气动作。超重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使体重指数逐步降至24以下。
5、靶器官保护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压不宜低于130/80毫米汞柱,肾功能不全者避免使用双肾动脉狭窄禁用药物。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配合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管理需持续监测并定期复诊,每3个月评估心脑血管风险。饮食保持低脂低盐,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恢复期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平衡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疲劳。合并房颤患者需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