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因素相关,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性早搏。
1、窦性心动过缓:
下壁心肌缺血可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轻度者可通过吸氧、阿托品等药物改善,严重时需临时起搏治疗。
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结供血不足导致电信号传导延迟,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密切监测心率变化,若进展为高度阻滞需考虑起搏治疗。
3、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落,与房室结缺血相关。多数患者经心肌血运重建后可自行恢复,持续存在者需评估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
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与心室电活动完全分离,心率常低于40次/分。需紧急处理,包括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临时起搏器植入,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行急诊血运重建。
5、室性早搏:
心肌坏死区域电活动不稳定可引发室性早搏,频发或多源性早搏可能进展为室颤。需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持续心电监护至少72小时。饮食选择低脂、低盐、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饱餐加重心脏负荷。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如床边坐起、缓慢步行等低强度活动,同时需严格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心电图评估心律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