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因素相关,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性早搏。
1、窦性心动过缓:
下壁心肌缺血可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轻度者可通过吸氧、阿托品等药物改善,严重时需临时起搏治疗。
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结供血不足导致电信号传导延迟,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密切监测心率变化,若进展为高度阻滞需考虑起搏治疗。
3、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落,与房室结缺血相关。多数患者经心肌血运重建后可自行恢复,持续存在者需评估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
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与心室电活动完全分离,心率常低于40次/分。需紧急处理,包括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临时起搏器植入,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行急诊血运重建。
5、室性早搏:
心肌坏死区域电活动不稳定可引发室性早搏,频发或多源性早搏可能进展为室颤。需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持续心电监护至少72小时。饮食选择低脂、低盐、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饱餐加重心脏负荷。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如床边坐起、缓慢步行等低强度活动,同时需严格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心电图评估心律恢复情况。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
1、感染:
术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由手术过程中细菌侵入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引起。感染分为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深部感染可能导致假体失效。患者会出现红肿热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需取出假体并长期使用抗生素。
2、假体松动:
假体松动多发生在术后5-10年,主要与骨溶解、假体磨损和骨质疏松有关。患者会感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见假体周围透亮线。早期松动可通过限制活动缓解,严重时需进行翻修手术。
3、深静脉血栓:
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加上手术创伤激活凝血系统,容易在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术后早期活动、穿戴弹力袜和使用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
4、关节脱位:
人工关节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与关节周围软组织愈合不良、假体位置不当或活动过度有关。髋关节置换后脱位风险较高,表现为突发剧痛、关节畸形。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反复脱位需手术调整假体位置。
5、假体周围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或外伤后易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多位于股骨或胫骨假体远端。骨折会导致假体稳定性下降,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或假体翻修。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跌倒。
术后康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促进骨骼愈合。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评估假体情况,出现异常疼痛、肿胀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就医。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