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通常会导致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会促进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发生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同时释放促凝物质,在血管内形成白色血栓。随着病情进展,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形成红色血栓,可能完全堵塞血管腔。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坏死会释放组织因子,进一步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重血栓形成。血栓可能附着在血管壁,也可能脱落随血流移动,导致其他部位血管栓塞。
少数情况下,小范围心肌梗死或及时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可能不会形成明显血栓。但即使血管再通,原梗死部位仍存在血栓形成风险,需要长期抗凝治疗。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形成概率更高,需要更严格的抗凝管理。
心肌梗死后应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以及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栓风险。出现胸闷气短、肢体肿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