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内分泌紊乱、慢性疾病影响等。抑郁症可能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长期压力刺激、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可达普通人群的2-3倍。目前发现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需加强心理健康监测,出现持续情绪异常时建议尽早就医评估。
2、神经生化异常大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水平降低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临床常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改善神经递质平衡。
3、心理社会因素长期遭受职场欺凌、家庭暴力或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可能诱发抑郁。这类患者常伴有焦虑、回避社交等表现,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正念训练可帮助重建心理应对机制,必要时需配合药物治疗。
4、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围绝经期激素波动等内分泌变化可能干扰情绪调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体重增加伴随抑郁,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并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
5、慢性疾病影响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因长期病痛折磨及生活质量下降易并发抑郁。糖尿病合并抑郁时,血糖控制难度增加,可考虑使用对血糖影响较小的安非他酮缓释片等药物。
抑郁症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注意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家属应避免指责患者情绪表现,鼓励其参与团体心理治疗。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出现自杀念头时须立即到精神心理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