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有耵聍可能引起耳闷、听力下降、耳痒或耳鸣等反应。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主要功能包括润滑耳道、吸附灰尘和抑制细菌。当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可能出现耵聍栓塞,主要有耳闷胀感、听力异常、反射性咳嗽、耳痛或眩晕等症状。建议避免自行掏挖耳道,若出现持续不适需就医处理。
1、耳闷胀感耵聍栓塞最常见的反应是耳部堵塞感,类似隔水听声的闷胀体验。当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外界声波传导受阻,患者可能不自觉地提高说话音量。这种情况在洗澡或游泳后可能加重,因耵聍遇水膨胀。日常可用温热毛巾敷耳缓解不适,但禁止使用挖耳勺等尖锐物品处理。
2、听力下降渐进性传导性听力减退是典型表现,多为一侧耳朵出现听声音模糊,如耳内塞棉花的感受。部分患者会伴随自听增强现象,即听到自己说话声音异常响亮。这与耵聍影响声波传导路径有关,通常清除耵聍后听力可立即恢复。
3、反射性咳嗽外耳道分布迷走神经分支,当坚硬耵聍压迫耳道壁时,可能刺激神经引发干咳。这种咳嗽具有突发性特征,与咽喉疾病引起的咳嗽不同,不会伴随痰液或咽痛。儿童更易出现该反应,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掏耳伴咳嗽时应考虑耵聍因素。
4、耳痛不适继发感染时可能出现搏动性耳痛,尤其当耵聍压迫鼓膜或合并外耳道炎时。疼痛可能在咀嚼时加重,部分患者会误认为是牙痛。若伴随耳道红肿或渗液,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治疗。
5、眩晕耳鸣罕见情况下,巨大耵聍栓子压迫鼓膜可能刺激内耳前庭器,引发短暂旋转性眩晕。部分患者会描述为天旋地转感,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长期未处理的耵聍栓塞还可能引起低频耳鸣,类似机器轰鸣声。
保持外耳道干燥是预防耵聍积聚的关键措施,洗澡时可使用耳塞阻隔进水。正常情况下的耵聍会随咀嚼运动自然排出,无须频繁清理。若出现持续耳闷或听力变化,建议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检查,医生可能使用耵聍钩、吸引器或生理盐水冲洗等方式安全清除。避免使用棉签反复掏耳,这反而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对于反复发生耵聍栓塞的人群,可每半年到一年进行预防性耳道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