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黄疸型肝炎是一种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常见症状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症状采取抗病毒药物、保肝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
1、黄疸型肝炎的传染性
黄疸型肝炎主要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则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性接触等。预防传染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接种疫苗。
2、黄疸型肝炎的症状
黄疸型肝炎的典型症状是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其他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尿液颜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发热、肝肿大等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黄疸,应及时就医。
3、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治疗黄疸型肝炎需根据病因和病情采取综合措施。
- 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乙型肝炎)、索磷布韦(丙型肝炎)可抑制病毒复制;保肝药物如水飞蓟素、甘草酸二铵有助于修复肝细胞。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饮酒、高脂肪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 定期复查:监测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黄疸型肝炎的传染性和症状需引起重视,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关键。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复查,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