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狭窄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损伤、手术创伤、结石刺激、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扩张、支架置入、球囊扩张、内切开术、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
1、先天性发育异常部分患者在胚胎期输尿管或尿道发育不全,导致管腔先天性狭小。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可能伴随肾积水或反复尿路感染。早期可通过定期超声监测,严重者需在学龄前进行输尿管再植术等矫正手术。
2、炎症损伤长期慢性尿路感染如结核性尿道炎、反复膀胱炎等,会导致黏膜纤维化增生。淋球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狭窄在我国较常见,患者多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变细。急性期需规范使用抗生素,慢性狭窄阶段需结合尿道扩张治疗。
3、手术创伤泌尿系统手术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输尿管镜取石等操作,可能造成尿路黏膜机械性损伤。术后瘢痕挛缩形成狭窄环,常见于尿道球部或输尿管膀胱连接处。预防性使用硅胶支架可降低发生率,已形成狭窄者需行内镜下冷刀切开。
4、结石刺激输尿管结石长期嵌顿会刺激局部黏膜增生,尤其草酸钙结石表面粗糙更易导致炎性狭窄。患者多有典型肾绞痛病史,后期出现患侧腰部胀痛。碎石取石术后应定期复查,狭窄段小于1厘米者可试行球囊扩张术。
5、肿瘤压迫盆腔肿瘤如宫颈癌、前列腺癌等进展期病变,可能外压输尿管导致继发性狭窄。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肿瘤消耗症状,影像学可见占位性病变。需先处理原发肿瘤,必要时留置双J管或行肾造瘘缓解梗阻。
尿路狭窄患者日常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长时间憋尿。可适量食用冬瓜、黄瓜等利尿食物,但需限制浓茶咖啡摄入。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进行尿道扩张,观察排尿情况变化。出现发热、无尿等急症表现时须立即就医,防止发生肾功能损害。长期随访中建议每半年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肾积水程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