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新生儿期出现的严重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和粪便颜色异常。其病因可能与遗传、胚胎发育异常或病毒感染有关,需通过手术干预治疗。
1、症状表现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主要症状包括持续性黄疸、粪便颜色变浅(灰白色或陶土色)以及尿液颜色加深。新生儿通常在出生后2-3周内出现黄疸,且黄疸不会自行消退。患儿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腹部膨隆和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这些症状提示胆道系统存在阻塞,胆汁无法正常排出。
2、病因分析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胆道发育异常。
- 胚胎发育异常:胆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未能正常形成,导致胆管闭锁或缺失。
- 病毒感染:母体在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可能影响胎儿胆道发育。
-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胆道炎症和纤维化,进一步引发闭锁。
3、诊断与治疗
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通过血液检查、超声检查、肝胆核素扫描和肝活检等手段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
- Kasai手术:通过切除闭锁的胆道并重建胆汁引流通道,帮助恢复胆汁流动。
- 肝移植:对于Kasai手术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患儿,肝移植是最终的治疗选择。
- 药物治疗:术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及使用利胆药物促进胆汁排泄。
4、术后护理与预后
术后护理对患儿的恢复至关重要。家长需注意以下几点:
- 饮食管理:提供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饮食。
- 定期复查:监测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 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感染源,按时接种疫苗。
预后与手术时机密切相关,早期手术(出生后60天内)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需要及时干预的疾病,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黄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尽早就医。通过科学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有望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