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一周后通常需要复查拍片。骨折后的影像学复查主要有确认复位效果、监测骨痂形成、排除移位风险、评估软组织恢复、指导康复计划等作用。
1、确认复位效果初次复位后一周拍摄X线片可判断骨折端对位对线是否维持稳定。若发现石膏固定期间出现错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部分稳定性差的骨折类型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更需密切监测。
2、监测骨痂形成骨折后7-10天是纤维骨痂开始形成的阶段。通过X线检查可早期发现愈合延迟迹象,对吸烟、糖尿病患者等愈合高危人群尤为重要。此时若未见骨痂需警惕延迟愈合可能。
3、排除移位风险肢体肿胀消退后固定物可能松动,轻微外力即可导致二次移位。儿童青枝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特殊类型,一周时移位风险较高,需通过影像学排除潜在并发症。
4、评估软组织恢复合并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骨折或挤压伤,需通过复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MRI可辅助评估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修复进度,对关节内骨折的功能恢复具有指导价值。
5、指导康复计划根据骨痂形成情况调整康复强度。稳定性骨折可开始渐进性负重,粉碎性骨折则需延长制动期。影像学结合临床检查能个性化制定功能锻炼方案,预防关节僵硬等后遗症。
骨折患者复查时应携带既往影像资料对比,医生会根据骨折类型、年龄、全身状况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检查频率。期间需保持患肢制动,避免过早负重,补充足量钙质与维生素D。出现固定物松动、剧烈疼痛或皮肤发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诊,无须等待既定复查时间。康复期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但所有功能锻炼均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