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穿刺通常在肝脏疾病诊断不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或监测治疗效果时进行。主要适用于疑似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肿瘤及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当患者出现持续肝功能指标异常且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病因时,肝穿刺可帮助鉴别肝炎类型或判断肝纤维化分期。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出现谷丙转氨酶反复升高,肝活检能区分病毒活动期与免疫耐受期。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穿刺是确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评估肝纤维化的金标准。肝内占位性病变经超声或CT检查难以定性时,穿刺活检可鉴别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肿瘤或良性病变。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肝移植术后出现排斥反应或药物性肝损伤难以判断时,也可能需要肝穿刺评估。
进行肝穿刺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秒者需谨慎。术后应卧床休息6-8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及腹部体征。穿刺部位可能出现轻微疼痛,但持续剧烈腹痛需警惕出血或胆瘘。术后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1周内禁止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若出现发热、呕血或黑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